盐焗路标

佛系同人女一枚..最近在destiel

以九种构图样式来聊聊摄影构图

故乡在远方·FoPoTo:

     说到摄影构图,就又和绘画联系上了,必须承认,摄影构图理论是从绘画构图理论发展而来的。在摄影实践中,我们常常会听到“构图安排”这样的说法,这实际上是生硬套用绘画的构图理论来指导摄影构图,往往忽视了摄影本身的特点,把摄影搞成了绘画的替代品。摄影,一个最重要特点在于现场环境里的真实性和突发情况下的戏剧性,这种真实环境里、不可预知情况下拍摄出的图片,从绘画理论上讲往往是不够完美或者是失败的,然而正是这种原生态、未经修饰的构成样式,才应该是摄影的本源与魅力所在。这里不是说借鉴绘画的构图理论来摄影就不可以,而是强调以摄影本身的方式与规律来进行的重要性,要做到有别于绘画,所以,这种“有别于”在构图上讲,最少应该理解为“选取”而不是“安排”。当然,“安排”着来拍摄也不是不好,这也是摄影的一种样式或者是一种摄影分类,比如“商业摄影”、“静物摄影”、“肖像摄影”等等,常常按照构图的一惯理论来布置拍摄环境,是为了达到绘画一样的完美效果或是为了符合某种要求。在没有人为干涉的、自然发生的环境里去拍摄,是有别于以上一些摄影分类的,构图上的“选取”是其最重要的特点,这种“选取”不是简单以“虚化”、“减法”、“剥离”等理念去拍摄,而是在纷繁无序中重新构建次序。“选取”式的构图是一种视觉设计,这种设计不是人为的、生硬的去“安排”,而是在自然发生的环境里来构建,这就需要发现的眼光和一些拍摄技巧。这种眼光和技巧是通过无数次快门闪动来积累的,当然积累不是盲目的,而是有规律可循和有理论指导。


     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,有关于构图法则的书籍和链接轻易可以找到,诸如:三分构图、对称构图、对角线构图、框架构图……等等不一而足。以下,以我拍摄的图片为实例在构图上做一些解读。在解析这些构图方式前,再简单的了解一下“封闭式构图”与“开放式构图”这两种构图观念。


     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。当摄影师用框架去截取生活中的形象,并运用空间、角度、光线等手段重新组合框架内部的新秩序,把框架之内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天地,追求的是画面内部的统一、完整、均衡等视觉效果,这种构图方式称为封闭式构图。与之相反,开放式构图是把分割与外界联系的框架“切断”,画面注重构建一个可视空间外的虚空间,给观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。开放式构图的特点综述以下几点:(1)画面主体不一定在画面的中心,而是强调主体与画外空间的联系。(2)画面形象不完整,以强调外在空间的存在以及与画外空间的联系。(3)故意构建不平衡、不协调,使画面处于从不均衡到均衡、不协调到协调的变化之中。总之,开放式构图不是把观者的视觉感受局限在框架以内,而是引导观者联想画外空间,从而增加画面的容量,因此,封闭式构图相对的保守、规范一点,开放式构图则相对的大胆、激进一些。以上提到的“三分构图”、“对称构图”……等等更多的遵循“封闭式构图”的观念;“开放式构图”的理念则是“没有规则就是第一法则”。 


      不管怎么说,我们终究是为了得到一张好照片!虽然单纯从构图上来解读什么是好照片非常片面,但构图好坏确实是好照片的基本要素。以下我们做一些图片实例来直观的解析构图。




      (1)关键词---对称。对称式的构图是以一条线或一个点为中心,两边形状、大小、影调基本一致的构图样式,这种构图在拍摄风光、建筑、人文都有运用,有工整、严肃、安静之美,但往往缺少变化而略显单调。所以,需要一些元素的介入来打破这种格局,从而使画面内容丰富而更具可读性。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印度阿格拉红堡,基本符合“对称式构图”平衡、稳定的要求,如果单纯表达图表式的平衡、稳定则没有问题,但终究显得单调呆板。出现在“三分法则”左下黄金点位身着纱丽的人物,既点出了地域特征,也打破了画面这种木纳的平衡,从而使画面生动了许多,这样的构图样式比单纯的对称构图来得鲜活,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构图样式。




      (2)关键词---框架。框架式的构图是较为常用的构图样式,是运用现场的景、物做一个“框架”,形成某种包围、遮挡、分割,来增强内容的戏剧感、画面的纵深感,引导观者关注“框架”内的主体,来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。这个“框架”可以门、窗、桥洞……,也可以是树、网、光影……,运用“框架”来构图,需要注意主体与陪体的主次关系,防止喧宾夺主。在拍摄过程当中,当遇到好的“框架”结构时,可以对场景做一定预判,耐心等待“框架”内出现的事物,往往会有惊喜。下图拍摄于蓝色之城---舍夫沙万,下午阳光照入古城狭小的街道,一户人家打开了一扇门,是一个非常好的“框架”,遗憾的是“框架”内没有事物发生。于是,耐心躲在角落预设好场景,期待“框架”内有不可预知的事物发生,不久,当一个奔跑男孩出现时,果断按下快门,完成一张悬浮男孩的照片。




      (3)关键词---虚实。构图中常常运用虚与实的手法来突出主体,一般理解为长焦或者大光圈的虚化效果,达到主体剥离的目的,以至于人们追求镜头的光圈越来越大,以期待焦外得到如奶油般丝滑效果,这实质上是对虚与实关系的简单理解。另外一个方面,从构图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做到虚与实的表达。下图拍摄于撒哈拉沙漠,一只驼队逶迤行走在红沙与蓝天之间,如剪影一般的清晰明了,而在夕阳照射下另一只驼队的影子印在沙丘之上,让观者跳出画外想象出另外一只驼队的存在。这种虚与实的对比突破了画面的局限,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,这样增强了图片的可读性,是不是属于开放式构图的一种样式。




      (4)关键词---焦点。每一张照片都要有焦点,而且这个焦点对观者而言也应该是非常明确的。相对于文本阅读自上而下或者由左及右的阅读方式,人们观看照片则来得更为直接,焦点可以通过引导线引导、色彩的对比、明暗的反差等等直入主题,不需要观者盲目地寻找。另一种情况,焦点并不因为出现在画面中间或者黄金点上才突出,在主体不是十分明确的情况下,一些打破平淡的元素则会起到刺激、提醒的作用。如这张“万众之尊”拍摄于川西阿坝莫朗节瞻佛仪式,山脉绵绵,苍穹下万众之尊的活佛淹没在如潮人海中,并不显得突出,一把象征神权威严的伞盖打破了画面的平淡,从而把观者的视线重新吸引过来。




      (5)关键词---图型。生活当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图案,如果运用得当会有不同寻常,具有意想不到的抽象之美,如沙漠的纹理,建筑的结构、大理石的花纹、森林的树影……。拍摄的实践中,在一些有序或者无序的纹理、结构、图案中安排拍摄主体,会更加强化观者对主体的关注,从而提升了整个画面的质感。下图“乌本桥下的另类钓翁”拍摄于曼德勒,夕阳下拉长了桥杆的影子,形成了一张极具韵味的图案,在左下出现的一位站在河里垂钓的钓翁,有一种荒诞、另类、幽默在里面,想想如果平静的水面没有桥杆的光影,画面是不是很平淡?正是因为有了桥杆的影子存在才增添了许多趣味性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      (6)关键词---引导线。照片是二维平面通过透视关系展现三围空间,引导线是最能强化这种透视关系的,可以通过一条或者多条具有明显方向性的线条引导而导入视觉中心。这种线条产生于自然环境里,如:河流、沙痕、山脉……;也可以产生于人造环境里,如:回廊、栏杆、道路……;可以是直线、曲线这样的显性线条,也可以是散落在画面里的点,规则或者不规则的隐性线条。下图“聆听圣音”拍摄于埃塞北部城市拉利贝拉的岩石教堂,观者视觉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树下唯一身着黑袍的妇女,但真正的视点却是画面右边伞盖下颂读圣经的神父,非常靠边的主体之所以没有被忽视,是因为经过众多信徒目光的引导而重新被重视起来,增强了画面的故事性、可读性,这种目光的引导就是隐性的引导线,拍摄实践中往往会忽视这种隐性引导线的存在,而错过一些精彩的画面。发现隐性引导线,需要敏锐的观察与艰难的取舍,运用得当会得到一张与众不同的好照片,这样的构图也符合开放式构图的一些特性。




      (7)关键词---地平线。运用地平线拍摄照片的原理与概念不难理解,尤其是拍摄风光片。地平线就是一条分割天空与大地的分界线,如果天空占主体,画面表现高远或者恢弘;如果地面占主体,画面表现凝重、壮美;地平线居中则画面平衡、缺乏活力,但如果安排一些鲜活的事物,画面会充满生机。下图“赶海的人”拍摄于有“天空之镜”美誉的东海滩涂,超广镜头拍摄,海平面居中显出天空之高远、大海之辽阔,如果没有赶海人的介入,画面平淡无趣,正是因为出现了辛勤劳作的赶海人,如此壮美的天地为歌颂劳动人民的伟大而增加光彩。




     (8)关键词---对角线。对角线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,都是具有几何形状的构图样式,虽然与引导线有一定的联系,但对角线的分割作用大于引导作用,这种分割有贯穿性的也有边缘性的。一些图片在统一背景下的对角线构图,比如:红墙下的梅枝、或者草原上的栅栏,再或者桥梁飞渡……等等的对角线构图,更具有一些引导和框架的属性。而对色彩的分割或者对明暗的分割,所起到的效果则来得彻底和畅快。如下图,沙丘与天空在色彩上形成了反差,沙丘的边缘是一条分割线,对角线的构图样式把图片分割成两块,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;努力攀登的人在巨大的沙丘与高远的天空映衬下格外渺小,也强化了这种攀登路途中艰辛的情绪。




     (9)关键词---裁剪。裁剪也被称为二次构图。像风光摄影、静物摄影……等等,拍摄时在构图上会有着比较宽松的准备时间,所以后期制作中基本不需要裁剪或者裁剪幅度非常小;而新闻、旅拍、街拍、民俗……等等这些人文纪实类的照片,事、物的发生常常突如其来,拍摄时间如电光火石般稍纵即逝,所以在遵循“首先要拍到”的原则下,对于构图的考虑会弱化许多,得到的照片在构图上往往都不太理想,裁剪就成为了完善图片的重要手段。下图“玩泡泡的男孩”拍摄于摩洛哥索维拉,拍摄是在与男孩交流中进行,为了抓住男孩转瞬即逝的表情,合焦点定在男孩的脸部,所以构图上考虑不完善,很不理想。就需要通过后期剪裁来进行调整,最后把男孩的眼睛放在“三分法则”的焦点位置上来突出表情,这样画面足够饱满扎实。当然,一次性完成构图效果最佳,裁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,切不可把裁剪作为构图的最终手段,如果依赖裁剪来完成构图,损失的不仅仅是像素,长此以往,在拍摄过程中会丧失重新构建次序的能力。




      以上9张图片解读之所以以关键词的方式来进行,是因为如果以样图的唯一特征来解析某一种构图样式,显得教条!而且一张好照片往往是对构图样式的综合运用,目的是把观者的视点集中到主体上来。关于构图的总结是各种各样的,以上一些解读可能并不全面,以及在解读构图的同时所谈到一些实拍经验,供大家参考、讨论。


     摄影是具有写实功能的一个艺术门类,取材于生活应该高于生活,这种提炼在构图上讲就是“选取”式的重新构建,重新构建是通过了解各种各样的构图方式,并灵活运用到拍摄实践中去,来反映作者对于真实所见的所思所想,从而完成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的升华,正如马克﹒吕布说的:“在我镜头的那一边是客观现实世界,而在这一边则是我的梦幻世界!”

评论

热度(1243)
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